close
有時候我不是很理解所謂「你的英文很標準」、或者「標準腔」。
當然完全錯誤桌子叫做 chair 讓人家連猜都猜不到的不講,我這邊講的是那種單字都對、對話流利、但是就是有一種濃濃的腔調讓人家一聽就知道你的家鄉在哪裡的那一種。
就像在台灣也是會有台北腔台中腔台南腔宜蘭腔,英文其實也是有英國的腔美國的腔澳洲的紐西蘭的加拿大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鄉音。開玩笑的時候會拿來鬧,但是我很少聽到人家拿腔調來大做文章的。
所以每次學生問我「老師我講英文的腔調標不標準」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語言就是拿來溝通的,就算單字每個國家也有不一樣的用法跟解釋。可以互相理解,聽得懂,就好。不然一個英國文學博士每天跟你講莎士比亞我看你也是會瘋掉。
--
還有一種是以為講快一點「感覺上」英文就很好的自我感覺良好類型。我最怕碰到這種的,含滷蛋之外你多問幾次他還給你一種「你是白癡嗎?英文不好就不要跟我講話」的臉色。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在紐西蘭點餐,服務生看起來是中國人,因為我點的是 Pita (你看!這個中文叫啥我就真的不知道) 所以要一關一關的跟他說我要的餅皮是什麼、裡面加什麼菜、主菜是什麼、要不要炒過烤過。
他就是講話速度很快,但是跟那種在美國 subway 的快不一樣,是一種含滷蛋囫圇吞棗的快。一個字都聽不清楚,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唱印度大叔的嘟嘟嘟嘟打打打。而且還不讓我問喔!跟他說 Excuse me 他還翻白眼,就差喊一句「learn English」。
我問身邊的朋友,你聽得懂他說啥嗎?美國人搖搖頭。紐西蘭人搖搖頭。
語言不能拿來溝通,你呼嚕呼嚕的是在唱歌自爽嗎?
--
再說到晶晶體這件事,其實我滿感同身受的。有時候不是因為愛現還是以為自己的英文多好,而是我學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是叫做這個,硬要講中文反而變成是「翻譯」成中文。偏偏有時候專有名詞我又不知道中文該怎麼說,所以就出現的中英文夾雜的情況。
就像我們在台灣講很順的一些東西,比如說紅茶好了!要講英文變成是「翻譯」成 black tea。但是很多東西比如說像 trim/silicone 這些建築在用的,我在台灣碰都沒碰過,是出了國轉行才開始學的,你硬要我用中文解釋我還真的講不出來。
--
或者有時候單字的用法在每個國家也是不太一樣。
記得我在澳洲的時候在餐廳打工,廚師是一個身高兩百公分的英國人。廚房為了省空間架子都訂很高,而我矮矮小小的一隻常常搆不到最上面的架子。
有一天我又在那邊跳跳跳,跳了半天還是拿不到上層的大鍋子,剛好那個英國廚師走過來,順手就幫我拿了下來。
我自嘲的笑了一下,說「I need a stool.」
結果英國人捧腹大笑,重複地說了一次「You need a stool?」
愣了一下我才意識到,對喔!stool 在美國是凳子,在英國是便便。跟美國人混太久我忘記廚師是英國人了。想到這邊,再想一下我講的,忍不住也大笑了。
--
還有一個也很有趣的語言問題,就是各國語言有時候發音相似,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
像一個很常見的德國名字 Pascal,在芬蘭文 paska 是便便的意思。剛好我們朋友圈就一個德國人一個芬蘭人,每次叫到德國人的時候他都會忍不住露出微笑。
取名字的藝術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ter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